杜小荃:艺术家应当“左手文化 ,右手责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艺术家们谈钱似乎还是件庸俗的事。那个时候的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谈文学、谈艺术、谈理想,都没有问题,而且很时尚。每个人都有一副浓浓的文艺范儿。

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人们的眼界一下子扩大了。在市场经济里,商业洪流奔腾而下,向“钱”看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文艺范儿早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再没有人孤芳自赏了。尤其到了今天,你可能会发现,艺术家们可能比商人更专业――他们谙熟市场行情,运用包装普通商品的体系化商业手段包装自己。他们背后,往往有一些专业的公关公司,可以左右舆论和设置话题。

应该说,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现象。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们的追求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政治语系里用了一个词语叫做“转型”。转型时期,一切都是混沌的状态,现实即刻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社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艺术也是这样。

但规律也会导致: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一切还要回到本质的状态。艺术毕竟是艺术,不是商业。就一个社会而言,商业也不是唯一。艺术得和文化息息相关,艺术家得有责任,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

杜小荃就是这么理解和坚守的。在这场商业大潮中,他执着地坚守文化和责任。他相信,艺术环境总有一天会回归文化和责任。他不停地为文化和责任辩护,强烈痛斥浮躁的现象。

只是,他为此经常被认为“另类”,有时候非常孤独。但他说,他将继续坚守。

・另类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杜小荃是个“另类”的人。原因很简单:他经常言辞激烈地批评某个人或某种现象。这是很多奉“圆融”为为人处世之道哲学的人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于是,佩服者有之。有人认为杜小荃他仗义直言,有骨气,不媚俗;不理解者有之:既然是画家,潜心创作即可,何必做那些出力不讨好之事;憎恨者有之。有的人伤疤被戳着,或者面具被揭开,自然恼羞成怒。

杜小荃说,其实,他并不想成为一个言辞激烈的人。他来自临沂,临沂人的憨厚、朴实是全国闻名的,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从儿时起,杜小荃接受的就是临沂人代代相传的朴实待人之道。

之所以和批评挂上钩,是研究的方向使然。除了画家之外,杜小荃还有一个身份:美术批评家。他一直这么认为,好的画家首先得博览群书,在学问上应该有足够的积淀。当积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成为体系化的理论观点。所以,他在致力于创作的时候,文化批评的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甚至,他一度对这个工作非常热衷。前几年,他非常勤奋地致力于文化批评尤其是美术批评,写了很多有分量和影响力的稿子,当然得罪了不少人。只是近几年,他潜心于创作,美术批评的事稍稍放下了。“真正的艺术家不会畏惧舆论,能够经得起任何论证,也应该为大环境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对美术批评,他如此看待。

因为直爽,杜小荃一向有刚正、严厉的名声,有时他会不留情面地批评自己的朋友和学生。有些是出于学术或艺术思想上的分歧,有些可能是别的什么问题,所以学术或艺术圈子里常有人说他待人过于严苛。而他却说:“知识分子要能够抵御各种危险和诱惑。”他愿意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待名利,他非常警惕。这种警惕,往往代表着清醒。

他经常强调的是陈寅恪在王国维墓志铭上的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学不作媚时语,艺术也是这样。有时候绕不过去,就直面相迎了。有些人觉得偏激,但真理恰恰是越辩越明的。”他说。

・文化

很多人说,杜小荃的作品稍显“老气”。

对于杜小荃来说,这简直就是常识。多年来,他临摹和研究花鸟大家吴昌硕,一直在传统的路子上精耕细作。在业内,杜小荃对传统的坚守是著名的。

关于传统和创新之争,杜小荃的观点一贯鲜明:“坚守传统。”他对中国画、中国文化怀着发自内心的崇敬。“中国画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和罗马、埃及等其他文化并存于世界,充分说明了它超强的生命力。所以,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历史上,中国文化非常强势。比如唐朝,中国文化的繁盛达到了顶峰。“那时候世界各国的使节都来中国朝贡。这些使节住在中国都不愿意离开,因为唐朝政府给他们的待遇非常优厚,给房子,给物产,还给官职。有的使节在中国一住就是几十年,后来宰相不得不统一把他们赶走。”杜小荃说,这是综合国力的表现,其中文化的向心力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强势,唐朝在文化上有着强大的包容性。”

只是,百年之前,中国被外国欺侮,自尊心一度受挫。“受挫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说,也有文化的原因,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化是落后的,更不能说是中国文化的失败,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脱节。”

总之,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的,并且还将证明下去。在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再度成为全世界人追求的热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很快复兴,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热潮。这也是书画艺术品收藏兴起的重要原因。“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所以,这么多年来,杜小荃一直坚守中国画的传统,缘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我对传统中国画还没有吃透,对中国文化还没有吃透。”所以,最近几年,关于传统和创新的论战经常掀起,但杜小荃一直不为所动。“这是个没有意义讨论的话题,你能否认中国文化吗?”当然,他同时强调,这并不是机械地墨守成规。“等我认为有一天可以变化了,我也会尝试变化。只是现在这一天还没有到来。我对艺术的态度是很老实的。”

他举了个例子:黄侃有一句名言,五十之前不著书。这话成为黄侃治学严谨的证明。章太炎曾多次劝黄侃著书立说,但黄侃终不为所动,认为火候不到。杜小荃反问:“那些把乱画作为新理念的人对祖国的文化给予了足够的恭敬吗?”

最近两年,为了增加自己的学养,杜小荃还专门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了个研究生。

・责任

如今,书画艺术界已经全面商业化。很多艺术家动用商业领域内的手段进行系统包装。于是,和食品领域一样,书画界充满了乱象:坑蒙拐骗者有之,以假乱真者有之,浑水摸鱼者有之,收藏界、艺术品交易界、拍卖界都出现了各种问题。很多藏家望而却步。

这几乎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现象。杜小荃认为,这是中国收藏行业转型期的一个必经阶段。随着这个市场发展的日益成熟,一些乱象会逐渐远去,理性会逐步成长起来。“时间是最好的武器。一个艺术家有没有价值,时间是最好的判断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艺术家和收藏界的泡沫就会被挤出来。”

时下,有人削尖了脑袋进入协会,在里面担任个一官半职,力求成为协会派的代表。有人努力进入高校,在象牙塔里寻找一片位置,附庸风雅装模作样。

但很多协会派艺术家更像官员,很多学院派艺术家更像商人,二者和权势金钱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艺术水准和艺术界的声誉却被社会舆论逼得节节败退。这就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提出“废除协会”的原因。

杜小荃既不是协会派,也不是学院派,而是被严重边缘化的“江湖派”。他邀请一些在艺术上有理想的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在一个企业家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新文人书画院”。这个书画院既没有官方的支持,也没有学院的痕迹。书画院的院士们长期在此交流,沟通心得体会,定期在济南或外地举行一些活动,普及艺术理念和艺术常识。“做得很慢,力量也不强,但是在一点一点进步。”

他认为,随着国家的越来越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越来越健全,艺术界艺术水准唱主角的那一天总会到来,文化的作用会越来越强大。

本文原载于《山东画报》、青岛新闻网、中国美术家网,作者窦玉生,时任《走向世界》杂志社责任编辑。

杜小荃

1972年2月出生,山东临沂人。书画家、美术评论家。山东省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书画院副院长、农工党山东省书画院院长、农工党山东省委委员、农工党山东省文化与体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山东省直艺术支部主委、山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自由职业者分会会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杜小荃作品欣赏:

  • 杜小荃:艺术家应当“左手文化 ,右手责任”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