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作品背后的视觉故事

曾多次在画册上看到的经典美术作品终于见到真迹。

我在中国美术馆展厅内徘徊,这里正在展出“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

展览紧紧围绕建党百年主题,分为序篇和开辟新天地、建设新中国、迈步新时期、奋进新时代四个篇章,汇聚了中国美术馆及相关美术机构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和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党史题材及现实题材作品,共计420余件。

我徜徉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艺术门类艺术作品中,既有各个时期名家大师作品,也有近年涌现的优秀中青年美术家作品。

在此次展览中,我发现年轻观众都将视线投向比较知名的馆藏作品。

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

靳尚谊创作于1984年的油画作品《塔吉克新娘》

我的兴趣点则放在第一篇章“开辟新天地”。这些展现出不同时期美术家们抒写峥嵘岁月、讴歌革命精神和革命先烈的早期经典美术作品,是战争年代激发斗志、鼓舞精神的战斗武器。

我特别关注了此次美术作品展上具有独特艺术面貌并让世界瞩目的“延安木刻”的版画作品。

记得一次听浪哥谈艺术品收藏时说:“解放区版画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有作品,有大师,更有艺术辐射革命生活的特殊作用。”

解放区木刻运动发展的前沿是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该运动是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具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它的发展在鲁迅看来是关乎中国艺术的前进方向。

鲁迅认为,木刻是适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这正是他提倡木刻运动的原因,这也是后来延安美术运动中以木刻运动为主的因素。

据统计,自1936-1940年间,相继到达延安的木刻家就有温涛、胡一川、沃渣、江丰、马达、陈铁耕、陈叔亮、王式廓、黄山定、张望、刘岘、力群等。他们基本都以鲁艺美术系为活动阵地,鲁艺美术系也由此实际成为了“木刻系”,继而培养出了一批青年木刻家,他们共同构成了延安木刻创作的“延安学派”。

在中国美术馆此次展出的版画作品中,我看到了彦涵 创作于1941年的“彭德怀像”。

↑彭德怀将军在抗日最前线(木刻 1941年) 彦涵 作

↑王流秋的“三边的冬学”

↑张望的“延安乡干会议”

↑夏风的“自卫军打靶”

力群的“饮”

↑彦涵的“伏击”

这些作品都在内容上反映了延安的新生活,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在当时许多人不识字的历史背景中,这些栩栩如生、贴近生活的版画作品既是乡村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也切实为艺术创作探索提供了新的命题,体现出延安木刻大众化探索“走向人民生活”的实践。

↑古元的“减租斗争”,每一个人物表情生动、活灵活现,仿佛从木板中活了出来。

1940-1941年,古元在延安县碾庄乡的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古元努力将碾庄农村鲜活的生活体验转变为艺术创作,试图构建起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他说:“经过一段熟悉的过程,我对这里的生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看见乡亲们的日常生活,如同看见很多优美的图画一样,促使我创作了很多木刻画。”

如今的延安早已旧貌变新颜,前几天随国际友人团访问延安的岐哥说:“延安完全是现代化的城市了。”

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延安版画珍贵作品,再现出当年的延安风貌和陕北人民的生活场景。

↑在展览中,我又一次惊喜地看到司徒家族的作品,司徒乔创作于1940年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司徒杰1956年雕塑的《白求恩像》。这幅雕像让我回想起中学时代阅读的白求恩传记和看过好几遍的1977年上映的电影《白求恩大夫》。

我将这两幅作品发给XM Situ,她回复说:“雕塑白求恩也几乎是司徒杰的专利。他家(目前由女儿蒙蒙住)存放各种白求恩的雕塑小稿。”

1940年,在南洋养病的司徒乔创作了《放下你的鞭子》,而就在此前一年,前往新加坡举办抗日筹赈画展的徐悲鸿也创作了一幅同名作品。

↑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注:这幅作品未在此次展出中。)

两位名家不谋而合选择同一题材创作,在民国时期颇不寻常。司徒乔与徐悲鸿都受到街头剧的激励而执笔创作。

由于《放下你的鞭子》在抗战期间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很多明星都积极参与过该剧的演出,其中尤以王莹和金山的搭配最为知名。

他们从后方演到抗日前线,又从中国一路演到南洋,甚至在美国也演出了五百余场,并受邀到白宫为美国总统罗斯福表演,为宣传中国抗战做出了极大贡献。

1939年秋,王莹与金山等人组成的“新中国剧团”冲破了重重封锁,来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这便是徐悲鸿和司徒乔得以观看此剧并积极以此剧为题进行创作的机缘。

XM Situ说:“《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员金山和王莹,我都见过本人。”

据她介绍,司徒勇修复了《放下你的鞭子》,司徒勇是司徒乔的侄子,司徒汉(音乐家)的儿子,留美学习油画修复专业。

能够留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在时过境迁之后仍被人们言说,才算是在艺术生涯中未留遗憾。

在美术馆入口处不断播放的视频中,我听馆长吴为山分析方曾先创作于1955年的中国画《粒粒皆辛苦》。

中国画《粒粒皆辛苦》创作年代 1955年 作者:方曾先

吴为山说:“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中国的笔墨线条的神韵所在,他绝对不会让每一粒粮食掉在地上浪费。”这几天正是小麦抢收期,麦田里还会有这样的拾穗者吗?

这堂美育课讲得细致入微,让我顺着他的提示和视线,学习如何了解艺术家的思路,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

几天前,我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何辉先生聊天,他告诉我说,两周之前,外国语学院美育中心举办了"喜迎建党一百周年,代大权画展"。

他说:“限于校园条件,校园内的公益画展虽规模小,但展出的作品水准绝对是一流的。感谢代大权先生无私的支持。”

↑代大权是清华大学美院教授,他的版画作品《建设者》此次也入选了中国美术作品展。

作为中国第三代版画大师,代大权提出,版画不仅是匕首投枪的武器,更可以是人性之美的花篮,如果版画敢于挑战黑暗,它更应该善于歌颂光明。时代的巨变不但深刻了艺术,更深刻了人性。

在此次观看画展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我记得,以前在美术馆展厅内放有长凳,观众可以坐着慢慢欣赏画作。现在这些长凳被移到展厅外的大厅里。

我在观展期间出来坐在长凳上休息喝口水,一对老夫妇和我攀谈说“走不动了,歇一歇”。我说展品很多,一天看不完。老太太说,你不是北京人吧?我说从小出生长大。老太太继续不依不饶说:“你说话有口音,是南方口音。”她说和老伴儿是几辈子北京人了,住在新街口。的确,他俩说话句句带儿音。

我心想,假如白敬周还健在,看到这一幕,没准就会创作出一幅新作《北京人》。

这位1978年考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系研究生班的画家极富有天赋,喜欢将他观察到的生活细节绘声绘色讲成故事。

很可惜的是,2011年6月23日,他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今年6月23日,整整十周年。斯人已去,他创作的美术作品已深深融入我的视觉记忆。

  • 馆藏作品背后的视觉故事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