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合珠联传名迹 觅寻丹青姊妹篇

一九八三年金秋上海市政协书画室云南采风行笔会记忆

文/孙炯 (云南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南国春意图》由江一波首先开笔,用老辣的笔触画下二棵传统花鸟画中少有的题材-南疆热带植物番木瓜,撑起全图的大结构。(江小梅供稿)
     
      日前在滇池畔的云南省政协大楼,看到了1983年10月应云南省政协邀请来滇采风的上海市政协书画室唐云、王个簃、朱屺瞻等9位名家联袂合作的丈二匹巨制《四季如春图》,当时还只是一个初中学生的我随同长辈参加了这次为欢迎上海市政协书画室赴滇学习参观团在昆明福照街原省政协礼堂里举行的笔会,有缘瞻睹画坛宿耆高风,又观摩了滇沪两地名家现场泼墨挥毫……那真是20世纪滇沪美术交流的一次高峰会。在参考了当时参加创作的云南画家、后到北京服装学院任美术系教授的郎森先生和上海市政协书画室赴云南学习参观团秘书长、时任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江华的回忆录,以及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叶元的《赴滇写生日记》后,写成此篇。
《四季如春图》(中国画)唐云、王个簃、朱屺瞻、应野平、黄幻吾、吴青霞、钱君陶、张雪父、陈佩秋合作。
《南国春意图》(中国画) 刘华轩、江一波、黄继龄、张苇研、郎森合作
                             
                        海派画家云南行
      “摩天飞越四千里,万紫千红迎秋魂,画家不老生花笔,健步西山写龙门。”——1983年10月12 日至11月9日,应云南省政协邀请,上海市政协书画室赴滇学习参观团到昆明、大理和西双版纳参观写生,这是10月12日参观团乘飞机,经历两小时50分钟,跨越2080公里的空中航程抵达昆明后即马不停蹄赴西山森林公园写生时,参观团团长(时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张承宗中写下的 感怀诗句。
      参观团副团长是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中国画院代院长唐云,团员有: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叶元、江华,心脏内科专家黄铭新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王个簃,画师朱屺瞻、应野平、黄幻吾、张雪父、钱君匋、吴青霞、陈佩秋,以及老画家唐云儿子唐逸览、王个簃儿子王公助、朱屺瞻老伴陈瑞君随行,上海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干部于文清、陈平田一共18人。在云南29天行程中,上海书画家们一路受到热情的接待,时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安平生在省政协主席朱家璧陪同下,于昆明震庄迎宾馆接见宴请了全体团员。抵昆次日,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赵廷光在翠湖宾馆为参观团接风洗尘,随后放映了彩色风光纪录片《云南民族风情录》。10月14日晚,参观团应邀出席了歌舞晚会,晚会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不少是全国获奖曲目,反映了云南彝族、傣族、白族、景颇族、纳西族、哈尼族等兄弟民族的幸福生活和辛勤劳动的场景,其中云南省歌舞团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的独舞《水》和《金色孔雀》大获好评,晚会自始至终,掌声不断,博得会场中外嘉宾的热烈欢迎,参观团的老画家们更是把手掌都拍红了。在云南采风期间,参观团先后到了昆明的大观楼、滇池、西山、金殿、黑龙潭、温泉、石林等名胜景区游览;赴大理后大家泛舟洱海并到大理古城、三塔寺、大理石厂参观;在西双版纳,到曼听佛塔、曼飞龙塔、中科院热带作物研究所参观写生,大家对祖国南疆的壮丽河山、富饶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叹为观止,对改革开放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相当深刻的印象。画家们面对着番木瓜、棕榈、山茶花、爆竹花、鸡蛋花、大树杜鹃花、石斛、缅桂花、珠兰等在江南只闻其名的奇花异卉更是欢喜雀跃,都迫不及待地支起画架,拿出速写本,对景写生。参观团的9位老画家,平均年龄76.6岁,但他们不服老,不怕苦,一路上不顾疲惫,每到一地都勤奋创作,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素材,而且积极创作,为来年上海市政府举办的“赴滇写生画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老画家们白天参观写生,晚上回到宾馆都分头创作,同时给云南省政协、大理州政协、西双版纳州政协和相关的文化单位留下不少好作品。这样走进边疆、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的做法,给当时参加接待的云南同志留下深刻印象,也博得参与交流的云南书画家们诚挚的赞誉,为上海市政协书画室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今天回顾起来,大家对这些老一辈书画家高风亮节的精神仍感佩不已。特别要提到的是参观团团员、上海著名医学专家黄铭新教授还应邀于10月22日和24日两个下午在云南省政协礼堂分别做了长达三小时的关于风湿病,心脏病和老年病的学术报告,昆明医学院、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学生和省政协部分委员、干部职工踊跃参加,反响强烈。为满足大家的要求,云南省政协办公厅还在会场外拉了专线另辟专室转播。这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为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智力支边,增添了一页难忘的篇章。“一路黄金满地铺,人民团聚共观娱。烹茶煮酒情如许,论字谈诗更作图。”临别之际,以画锦鲤、芦雁和仕女知名的73岁女画家吴青霞激动地写下了这首绝句。回到上海后,唐云、王个簃、朱屺瞻、应野平、黄幻吾等画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云南行的学习参观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家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认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对云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云南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给参观团提供了最好的生活、创作保障。全体团员积极写生、创作,在云南期间团员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做到了上海市政协领导要求的“乘兴而出,平安而归”,为增进滇沪两地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挥毫绘就姊妹篇
1983年10月14日在云南省政协举办的茶话会上,75岁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昆明画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著名国画家江一波(右)和他半个世纪未曾谋面的老师,时年87岁的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王个簃老人重聚,白头师弟握手相顾,久久不愿松开。(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供稿)

为欢迎上海市政协书画室赴滇学习参观团的到来,云南省政协于10月15日上午在福照街省政协礼堂举行茶话会,共述滇沪两省情谊。省政协、省文联、省美协和在昆的书画界人士共150余人出席。时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梁家致欢迎词,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参观团团长张承宗和参观团副团长、上海中国画院代院长唐云致答词。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美协云南分会副主席高德林,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江华分别介绍出席茶话会的上海、云南画家。茶话会后接着开始了笔会交流活动。

1983年10月14日在云南省政协举办的茶话会上,江一波(右)和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时年91岁高龄的老一辈著名画家朱屺瞻相谈甚欢。(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供稿)

在礼堂大厅纵列着两张大画桌,铺陈着两张丈二匹的大幅安徽宣州出产的优质红星牌宣纸,上海和云南的画家分别在两张大画桌前挥毫创作,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创作完成了两幅风格迥异、艺术精湛的花鸟画巨制。

上海的巨幅画作由当时87岁高龄的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王个簃开笔,只见这位皓首鹤发的老画家在儿子王公助的配合下,以篆籀的笔法和古雅的色彩从画幅的右下角起笔画出十几朵怒放的茶花,点引南疆春色。王个簃(1897—1988),江苏南通人,29岁到上海,师从吴昌硕精研书画篆刻,凡六十年,与赵云壑、吴茀之、诸乐三等成为缶翁嫡派传人,也是海派画坛名宿。紧接着,73岁海派名画家唐云用小写意笔法给火红茶花陪衬数枝娇黄的迎春花,老干新花,很富诗意;唐云(1910—1993),号侠尘,浙江杭州人,花鸟山水取法石涛、华嵒、金农、恽南田诸家,笔墨洒脱清丽,与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被誉为“海派花鸟四名家”,为当时海派花鸟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91岁高龄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朱屺瞻从画幅中央用豪放的枯笔绘出枝干粗犷的墨兰。朱屺瞻(1892—1996),江苏太仓人,是著名的老一辈国画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专攻印象派,后改画国画,与齐白石颇有交谊,白石老人曾先后为他治印数十方,在融汇中西画法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随后73岁的山水画家应野平,77岁岭南派老画家黄幼吾,76岁的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女画家吴青霞,72岁老画家张雪父和60岁的上海中国画院女画师陈佩秋依次落笔,画上了墨色淋漓的卧石、玲珑的红梅和山雀、淡雅的水仙、浓艳的大丽菊、挺秀的牡丹和峥嵘兀立的怪石,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四季如春图》。最后由王个簃先生提笔赋诗一首:“昆明满园春光好,四季如春万家新。今日挥毫多壮志,千姿万态振精神。”上海画家的这幅《四季如春图》构图奇兀、色彩泼辣,9位画家相互配合、协力创作,可谓集海派花鸟精华于一幅。

著名老国画家刘华轩是美协云南分会资深会员、昆明画院画师,他的艺术风格取中国画疏朗清逸的一脉,气度高旷淡雅。他善于捕捉菊篱豆架间田园景致的细微变化,以体现恢弘磅礴而归于澄明的大化之境,作品具有相当的感染力。(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供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昆明画院院务委员黃继龄是著名金石书画家。他的代表作《昆明大观楼长联印谱》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印学和篆刻史上的重要作品,受到李霖灿、吴冠中、张仃、沙孟海、张振铎、刘博琴、方去疾、沈鹏和日本书法家梅舒适、小林斗庵的推重。(杜天荣摄影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昆明画院画师张苇研是20世纪云南画坛具有代表性的国画家,也是蜚声海内外著名书画家。(云南美术家协会供稿)

今年77岁著名花鸟画家郎森教授是参与两幅大画创作的唯一健在者,也是享誉当代中国画坛一代名家。他早年师从许敦谷先生,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后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受业于李苦禅、田世光教授。精研传统、注重写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树立了现代中国花鸟画的新风范。(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供稿)

在云南画家的画案前,著名画家刘华轩、江一波、黄继龄、张苇研、郎森合作绘制了另一幅丈二巨幅《南国春意图》。首先由75岁的江一波中锋开笔,南疆热带植物中独有的番木瓜树跃然纸上,几株粗犷的树干撑起了全幅大构架,笔势显得老辣、苍劲。江一波(1908—1985),福建闽侯人,青年时代在上海华山广告公司任绘图员时曾从王个簃先生习篆刻,抗战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辗转闽赣两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南昌庐山多次举办画展,年届不惑的他已是当地很有声望的画家。1949年5月,二野四兵团解放南昌,江一波携笔从戎,在转战西南的征途中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进入云南后,江一波是颇受瞩目的军旅画家,那时的昆明军区文化部汇集了徐怀中、白桦、尚文、苏策、公刘、彭荆风、梅肖青等一众人才。江一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多次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佳作,他的国画《佛海的春天》在1953年西南军区文艺检阅大会上获二等奖。1955年,他转业到北京,任《美术》杂志编辑及国画和民间美术组组长,次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中期,包括黄胄在内的一批画坛新秀的作品,都是由他在《美术》上发表介绍的。1958年江一波调往《宁夏日报》工作,在那里度过了近20年困顿寂寥的时光,直到离休回昆明,才心情舒畅地把自己最后10年所有精力投入到绘画创作中。江一波主攻写意花鸟,传统功力深厚、笔墨造诣精深,而且表现题材广泛,番木瓜、大青树、虎尾兰、爆竹花、犀鸟等传统中国画中没有过的题材都一一展现在他的笔下。他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早表现西双版纳热带风物的中国画家,他的创作拓宽了中国花鸟画的表现领域,由此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一代名家的地位。他是昆明画院的创建者之一,2019年被追聘为云南画院名誉画师,云南美术馆名誉研究员。1984年《云南画报》专版介绍过他的艺术成就,他的《枇杷山雀图》入选《云南国画集》,《版纳山寨图》入藏云南美术馆。在笔会上江一波先生与半个多世纪未曾谋面的老师王个簃先生共聚一堂,白头师弟把手相顾,感慨万千。无独有偶,唐云先生也在笔会上见到了暌违40多年的老朋友——云南著名国画家张苇研先生。张苇研(1913—2000),浙江浦江人,受同乡著名画家张书旂、吴茀之熏陶即喜爱书画。青年时代在南京中央医院卫生事业处任研究生时,常与唐云、高逸鸿等画友切磋画技,他们合作的《松壑泉鸣图》曾入选《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展》。抗战爆发后,张苇研供职于华中防疫大队,参加过挺进闸北的救护工作,后任陆军工兵学校军医处处长。抗战后期他随军来到桂林,受马万里校长聘请任广西美专国画教师,其间与何香凝、宋吟可、阳太阳筹组漓波画社颇得时誉,1945年举家迁到昆明。张苇研擅长山水,精于花鸟,他的国画构图丰富,亦如他的为人一样格局大度雄强,颇具一股浑朴的气势。张苇研晚年欣逢盛世,历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昆明画院创院画师。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两度被文化部选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名画家作品展。1984年《云南画报》曾专版介绍他的艺术,其作品《秋江冷艳图》入选《云南国画集》,《牡丹图》入藏云南美术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花鸟画大家,张苇研2019年被追聘为云南画院名誉画师、云南美术馆名誉研究员。老友重逢异常激动,当场作诗一首:“相逢惊喜唤侠尘,四十年前若此邻。料否春城能再见,白头少聚几今人。”当天下午唐云在儿子唐逸览陪同下乘坐省政协安排的轿车,专门到昆明长春路象眼街老友家中探望,欢叙之余二老提笔合作了《梅竹双清》四尺整幅,唐云题诗一首:“横斜苇研笔无尘,要我琅玕做比邻。永挂高堂成独赏,休分尺寸与旁人。”并落款“张苇研老友画梅,嘱杭人唐云补竹并题”。在昆明期间,张苇研专门陪同唐云父子探访金马山下的昙华寺,观兰品茗,并在其弟子、国画家赵正能引领下观赏了朱德元帅题赠映空老和尚的诗碑。在笔会上,张苇研纵笔画下横跨画幅的一方墨韵醇厚的巨石。这时84岁高龄的著名老国画家刘华轩在树干和巨石上画了7只顾盼灵动的八哥鸟。刘华轩(1899—1986),云南大理人,早年从云南新美术开拓者、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后来留学法国14年的著名雕塑家、油画家廖新学先生习油画,后改工国画,与国画家王琤、周霖交往密切。抗战期间著名画家张聿光、张善子、徐悲鸿避乱来昆,刘华轩均过从请教,艺术精进,得益匪浅。刘华轩擅长花鸟,精于走兽翎毛,创作题材广泛。1983年《云南画报》专版介绍其艺术,其作品《海棠八哥图》入选《云南国画集》,《松鹰图》《苇塘虎啸图》入藏云南省博物馆。刘华轩2019年被追聘为云南画院名誉画师、云南美术馆名誉研究员。时年70岁的著名金石书画家黄继龄以书法入画,以朴拙的草书笔法画了大叶岩角藤和仙人掌,使整幅画面更显出琳琅的水墨韵味。黄继龄(1913—1991),湖南澧县人,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潘天寿和吴茀之工国画,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画坛一位成就卓著的金石篆刻家和书画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协云南分会副主席、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昆明画院画师;1982年《云南画报》专版介绍其艺术,《紫葡萄》《墨竹图》入选《云南国画集》,《松花图》《山竹图》入藏中国美术馆;2019年被追聘为云南画院名誉画师、云南美术馆名誉研究员。最后由时年38岁正值壮年的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郎森画上大青树、热带寄生兰和石斛,完成全画。郎森,云南昆明人,改革开放后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代花鸟画硕士研究生,受业于国画大师李苦禅教授和工笔花鸟画大家田世光教授,后任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国画会创会理事、北京高等院校职称评定委员兼美术专家组组长。云南的五位画家虽然风格不同,但整幅画面布局协调匀称,笔墨滋华又气韵生动,通篇具有浓郁的南疆特色,充满了勃勃生机,堪称现代花鸟国画中的精品。59岁的云南书法家孙太初在画幅左上角书写“南国春意”四个篆字。两幅大画画完已近12点,王个簃、唐云、张雪父、钱君匋、陈佩秋等几位上海画家专门走到云南画家的桌前,与刘华轩、江一波、张苇研、黄继龄等握手庆贺,对《南国春意图》颇为赞誉。随后张承宗、唐云和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梁家、杨明在媒体记者的闪光灯下和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互赠了两幅作品。上海画家创作的《四季如春图》今天完好地展示在云南省政协大楼内;云南画家的《南国春意图》珍藏在上海市政协。

转眼近40年了,上海、云南对口帮扶在今天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上海人民长期以来对云南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浸润在云岭大地上,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沪滇两地的文化交流更是不断开出新的花朵。

这两幅凝结上海、云南两地老一辈著名画家卓越艺术成就、记录着深厚友谊的画坛姊妹篇,在岁月的更迭中历久弥新,在未来的时光里永放异彩!

 

  • 璧合珠联传名迹 觅寻丹青姊妹篇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