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周燊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知名作家、评论家、学者及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作品的文学价值及作家的创作特色。
传承与希望——让文学的根系深扎生活
去年5月,烟台文学界迎来高光时刻,四位本土作家的作品荣获泰山文学奖,其中包括周燊的短篇小说《七色土》。
“可以利用开展研讨会的形式,通过对话与碰撞,深度挖掘获奖作品的独特价值,推动文学创作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烟台市文联党组书记宋作新认为,开展获奖作品研讨会,是文学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深度参与文学创作、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周燊,女,1991年生,满族,鲁东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她创作的短篇小说《七色土》,获第六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等荣誉。她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中篇小说,在《青年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发表过短篇小说和文学评论。
“周燊7岁发表诗歌,13岁出版长篇小说《多麦家族》,至今已经出版5部长篇小说,有7首诗歌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和教辅材料中。”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牟国庆说,周燊创作的长篇童话奇异梦幻,短篇小说中现实主义手法与理想主义期待的碰撞也深深地打动了他。
于是,一个月前,牟国庆与协会秘书长李宪文敲开了鲁东大学人文学院二楼会议室的大门,与周燊首次见面,商谈此次研讨会的详细事宜。
对创作作品的研讨不仅是对作者的褒奖,也能够为青年作家树立标杆。4月25日下午,“周燊作品研讨会”成功召开。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研讨周燊作品,是以文会友、致敬经典的当代注脚。”研讨会伊始,牟国庆介绍说,“这次研讨会能重拾我们对于身边人的观察与热爱,让文学的根系深扎生活,生生不息。”
一部好作品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滋养作品诞生的生态系统。研讨会上,鲁东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于建永简单介绍了学校人文学院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也对周燊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有天分,很勤奋,还有对创作的满满的热爱。”于建永说,本次研讨会既是一次文学的聚会,更是一次希望的聚会。
周燊的自评——文明书写的三种情态
以理念诠释情感、以文化重审生活、以虚构疗愈现代性危机,是周燊书写生活、历史和文明的三种情态。
以理念诠释情感,是周燊写作的第一种情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考验作家的关键命题,也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极具诠释挑战性的理念,也是我以后仍需努力的方向。”周燊接受采访时说。
周燊说,她的写作灵感首先来自音乐,其次是电影、电视剧,最后是因兴趣而阅读的学术著作。音乐激发了她的文学灵感。周燊说,她常常因为听歌而想出了一个理念或者某种故事核。当创作停滞不前时,她也会戴上耳机听听音乐,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各种乐曲中,重新激活自己的情绪。每听一首乐曲,她都像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世界各地的风情。当然,光有音乐也不够,还要阅读与创作相关的学术专著,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写正确、健康的生活。
在“以文化重审生活”的情态中,周燊认为,重返历史现场就是重返生活现场,历史是陈旧一点的生活,生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无论是关注当下还是过往抑或关注未来,文学都离不开作家对精神空间的塑造,而塑造一个好的精神空间,不仅考验作家的审美想象力,比如制造意境的能力,也考验作家自身的文化积淀。作家的文学性思维有时候约等于他的整体性思维。整体性不仅仅是一种全局观,也是一种残局观。作家要有辩证思维,认识到人生的不完整和不得已,认识到小满胜完全,意识到生命在无垠的宇宙中的渺小和伟大,在对生活的重新认识中重塑自我,开拓文字表达的疆域。
对于“以虚构疗愈现代性危机”的创作情态,周燊解释:“虚构的确是帮人们聚焦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我自认为比较擅长虚构,但这不代表我就不是一个现实主义作者。我虚构一个情境或者一个意境,是为了给现实生活中实际产生的困境指明一个出路,只是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有趣且浪漫的工具,不是锤子斧子,而是诊脉时的一根丝线。”
研讨会现场——思想碰撞出耀眼火花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周燊系列作品的深度解读,也给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烟台本地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如戏人生,如水风脉”,这是鲁东大学人文学院的董希文对周燊作品《河流如戏》的印象。他认为,《河流如戏》最突出的特色在于贯彻了“人民性”思想,并具有自然如水的风格。
日照文创院的于潇湉对周燊创作的《多麦家族》,给出了“奇幻旅程中的成长与共生”的评价。
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元胜认为,周燊的作品是“用艺术点亮生命,让文化价值人生”。
荣获“泰山文艺奖”的短篇作品《七色土》,以“人口老龄化”为切入口,通过退休教授朱东启的空巢生活,展现了当代家庭中女性的多重角色与困境。李宪文称之为“裂缝中的阳光”。“作为一位‘90后’作家,周燊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家庭伦理、代际冲突与文化碰撞交织于叙事中。”他认为,这部作品既延续了乡土文学对“根系”的追寻,又融入了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
对周燊的中篇小说《河流如戏》,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赵军与烟台大学硕士研究生朱孜睿有不同的感受。赵军以“惊奇、神奇、传奇”来概括这篇小说,朱孜睿认为这是“新世纪语境下的精神原乡建构”。
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的李士彪对短篇小说《印象派》的评价是“创意写作的典范之作”。他说,文学的生命在于细节,周燊的作品便是用细节和语言打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细密玲珑、神奇透明的艺术迷宫。
诗歌是周燊文学创作的起点。鲁东大学人文学院的贾小瑞说,品读周燊的童诗,不仅是探究一位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的第一份硕果,而且是重温人生的“黄金时代”。
深耕本土文学——沃土滋养创作之花
“周燊作品研讨会”既是对优秀作品的二次挖掘,也是对文学价值的重新定义。在快节奏、碎片化的当下,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烟台本地文学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推动文学在守正与创新中蓬勃发展。
福来齐董事长刘洋也是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主席团成员,他用“拯救”一词来概括这次活动对自己的触动。“近年来,我的空闲时间大都被手机占用了,看优秀文学作品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次优秀作品研讨活动,给了我回归书本与文学的动力,这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拯救’。”刘洋认为,文学可以为众多学科、职业提供营养和灵感。
牟国庆呼吁相关部门更多地发掘像周燊这样有能力的人,在文学创作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滋养出更多的创作之花。
烟台的山海气质与人文积淀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沛的养分。对于周燊来说,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开展,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文学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对新人而言,研讨会既是课堂,也是镜子——既能照见他人的光芒,也能反观自身的不足。在这里,文学爱好者们通过提问、交流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写作者,也得到了前辈作家的点拨。
来自烟台大学的四位硕士研究生,也分别对周燊作品谈了自己的感想。朱孜睿说:“作为当代文学专业研一的学生,这场研讨会为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启迪思维和开拓视野的机会。”李育祯认为,周燊小说《印象派》《韭菜湖》中的诗意书写,不仅是一种书写方式,更是融入了她的生命体验,指向人生的更深处。李明烨以《艾琳的洗澡大业》和《七色土》举例,认为周燊的作品体现了代际关系的撕裂与共生,这对她很有启发。
“周燊老师笔下的现实关怀与生命探索,是以文学为镜,映照出了时代痛点。”这是苏雪雯读了短篇小说《七色土》与《无边之旅》之后的感受。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她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个体生命状态的细腻洞察,同时也能从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中,发现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场成功的文学作品研讨会,不仅是对作品的深度解读,更应成为文学批评与学术探索的标杆,兼具引领行业方向、激活学术思辨的双重价值。市文联党组书记宋作新对于本次活动,从引领性与学术性的双重维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周燊和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未来的文学之路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本文转自2025年05月02日 烟台日报,YMG全媒体记者 王鸿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