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阶层竞争

昨天有朋友说:“是否在外国口才与演讲的培养比国内要好呢,因为我看到一些面试的视频还有竞选的演讲,那种思维的连贯以及感染力都特别好”。个人觉得,直接的横向比较没有意义。万维钢在《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中,提出一个观点:美国各阶层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内容,而这恰恰取决于各阶层不同的教育目标。将教育分级,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拍砖的话题,但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

由上面两张图可以看到,国内留学生的数量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人口占世界人口19%的中国输出的留学生数量占全世界留学生总量的25%。究其原因,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以美式为代表的教育模式的羡慕,希望能释放孩子的个性,开发创造性,培养下一个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坚定地走上一定要送孩子出去的道路。当然,也有人指出,美国的基础教育有多差,特别是数学,小九九都背不明白,还是中国的教育好。这种问题的争论不存在谁对谁错,也不会有结果。因为你没有做好自己的定位,就是你所在的阶层。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企业,孩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季度的业绩。

(二)

学校类似于游戏程序,你必须不断闯关才能晋级。对于大部分四线以外的人来讲,你必须牢记规则,不断练习,像参加奥林匹克平衡木比赛一样,动作必须精准,保证“零失误”,否则就会掉下去被淘汰掉。记得,孩子上小学生,回家问,我这个填空为什么错了?看了一下,因为按照老师要求形容一个人只能用漂亮,不能用美丽。这种刻板的教学,简直就像训练,是不是有点富士通流水线上工人的感觉,严格遵守流程步骤,担心出现问题,至于最终产品如何,老师根本不用关心。

这种教育只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不鼓励阅读什么课外书,也很少会把所学内容跟真实世界联系起来,基至连课本也可以不用——老师会直接讲,学生抄笔记!因为笔记就是考试内容。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老师甚至可以批评家长,孩子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我是为你好!因为大家都明白上学的目的:只有取得好成绩,才能考上大学,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

作为二三线的家长其实也这样,学习就是为了找工作和上大学服务。这也是我们看到的美式教育的雏形。

虽然学习压力依然很大,但是在校时间短,课后有大量的时间可以从事更多的技能训练和课外活动,学生已经开始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现在在一些城市,课堂作业也开始尝试通过让孩子自己找素材、组织语言、描述想法写文章和做演讲。这有点像美式教育,所有的教学都是项目,需要组队配合才能完成。教学上也避免了鸡同鸭讲,挑战了孩子的能力。

同样是一堂篮球体育课,不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老师给个篮球,大家自己玩,或者被安排成文化课。这群孩子需要了解篮球规则,然后分组,制定战术,演习战术,最终对抗比赛,考试是提交论文和演讲。

这也是我们传说中的美式教育!

(四)

对于一线的人群,像英国的皇室贵族,他们是统治者和拥有者,没必要训练怎么遵守别人的章程,不用关心怎么取悦别人。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如何制定规则。在英国,参加历史研究学习的基本是以皇室成员为主。在他们看来,学校只是为了培养温顺而又技能的国民,忠实的为国家服务,他们的任务是根据满足自己的统治利益的目的去设计福利制度,他们学习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司机。铁血宰相俾斯曼,在19世纪率先开办了国家养老金和社会福利保障。但他的目标是确保国民忠诚,而不是增加国民福利。让人们19岁为国家打仗,40岁愿意纳税,因为到70岁后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

以美国的藤校来讲,20世纪30年代哈佛就提出SAT,但今天的录取与之前差异并不大,虽然是向大众打开了精英学府的大门,但是没有废除固有的大部分标准。比如对运动健将和校友子女的偏好,新系统只是在旧制度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砝码。即便是对服务精神的要求,也是现代版的贵族恩典,对低端人的施舍的表现。所有的要求都是靠家庭大量的时间和家庭文化支出。

一个人的命是否更值钱,是根据他在教育、健康和安全上的金钱投资。作为我们首先要认清自我,准确定位才是最重要的。大学录取的主题并不是让低层或中产突破自己更上一层楼。也不是精英阶层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各阶层家庭确认自己在这个阶层里的具体排位的游戏。

作者游戏天天见授权艺美网发布本文,转发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教育的本质是阶层竞争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12日